2020年1月13日,“帝都人民队”全体成员踏上了古汉中的土地,着手调查陕西省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第一站: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我们首先来到了汉台区的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巧的是该馆正处于建设阶段,无法进行参观,于是我们趁此机会对非遗科郭嘉副主任进行了采访,以期了解汉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概况。
我们了解到:汉中市目前有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5项省级非遗项目,91项市级非遗项目,350项区县级非遗项目。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汉调梆梆、协税社火、洋县皮影、良顺藤编等,郭主任还向我们介绍道:“汉中市目前的非遗传承之路才走到一半,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二站: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良顺藤编公司
随后,我们乘车来到了黄官镇的良顺藤编公司,这也是汉中市藤编文化的传承基地。简单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良顺藤编的负责人刘正兵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藤编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从藤编的历史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步骤、种类、生产现状、销售渠道、面临问题等方面向我们具体详细地介绍了良顺藤编。
藤编产品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藤甲兵身上所穿的就是最古老的藤编工艺品。藤编发展到当代之后,主要用料是青藤和木竹,而青藤在当地秦巴山区就有丰富的资源。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其外皮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最适合来做藤椅。采回来的藤条经过打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等十几道工序,就可以制作藤编产品了。
一件藤编工艺品的制作要经历制作藤编骨架、造型编织、打磨、上漆四大流程。常用的编织法有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盘结编花等,而绝大多数的藤编工艺品都需要纯手工制作。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从事藤编的手工工艺者的平均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并且都是周围村镇的居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贫困户可以凭借扶贫手册,直接在黄官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接受免费的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居民可被优先安排到公司的岗位做工,还可以免费领取藤椅骨架、藤条及生产工具回家编制。公司再对生产的成品进行收购。
除了一些知名厂商如LV、宝马等对藤编工艺品的订购之外,良顺藤编在淘宝及京东等平台上亦开设有网店进行销售,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政府也在宣传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如举办非遗文化展示节等。
但是藤编工艺现在现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手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年轻人无心于传承此项文化。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政策支持以及个人的行动支持。
文案:郝旭东
图片:陈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