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宾雅棣,性别女,汉族,1999年01月出生,陕西省汉中市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启德书院团工委学生会外联部优秀干事、启德书院优秀学生等荣誉;担任规培75班团支书,护理82班朋辈导师。
繁忙的高中生活的结束,意味着新的生活的开始。
就这样匆匆告别了我的中学时代,这年夏末,我即将迈入大学校园。
大学对于我而言,是充满未知的新鲜的世界,是求知、创新、挑战自己的平台。满怀对大学的憧憬,我骄傲地踏入这个通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考入的校园--交通大学。
这年,是1956年。这个数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因为这一年,极不平凡。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为了积极迎接迁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工人们的工作效率惊人的高。1956年的7、8月份,正值炎热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但交通大学的师生们似乎并不在意。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虽然我并没有坐着专列从上海来到西安,但我能感受到老师和师兄师姐的一腔热血,似乎自己也在那辆专列上,从上海到西安,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建设大西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身为新生,我是自己坐着车去到西安的。从上海到西安,沿途的景色由繁华逐渐变得荒凉,我的内心有些不安,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是否能适应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儿是否有我想要的大学生活?迷茫、无助的感觉一点一点浸润着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听见了师兄师姐的声音,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建设大西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国家的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的奉献,虽然我还是一名新生,但我可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在大西北的土地上丰富、完善自我,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这样,我打破了内心的无助感,坚定信念,扎根西安。9月10日,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开学典礼之后,我们便开始了日常的学习生活。荒凉的土地因为我们的热血不再令人不寒而栗。彭康校长和其他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不远万里来到西安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繁华的上海,西安的衣食住行令我们感到难过。但我们并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抛去物质生活的条件,一心一意钻研科学知识。因为老师们都放弃了自己在上海安定的生活,放弃自己的家人,扎根西北,耐心地指导我们的学业、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追求物质生活的完美?我们都明白,祖国建设的过程中,总有些人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身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我甘愿承受这些苦难,同舍小家为大家的老师一起,同和我一样愿意扎根西北、服务国家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许,这样的大学生活和我想象之中的模样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似乎更喜欢这样的生活。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安逸,却是我成长、历练的好时机;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甜美,却为我提供了求知、创新、挑战自己的最好的平台。我愿意就这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在漫天黄沙里历练自己的青春,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一生。